風濕病需要“吃到死”?其實沒那么可怕
其實,大部分風濕性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等,都需要長期服藥。據說有專家被患者問煩了直接說:“吃到死”。
許多患者患病多年,已知道所患疾病需要長期服藥,但就診時往往會不死心。一句“哦,這個病就只能吃藥控制了對吧?”又冷卻了多少醫生的心。目前對于風濕病,整個世界面臨的狀況是人們需要的治療效果與無法滿足的醫療對策之間的矛盾。
要知道,現今這種不能治愈的狀態并非是醫生無能,而是全世界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況。如果患者能夠積極面對這種結果,配合治療倒是最好的。但倘若對醫生的“嗯,不能治愈,吃到死”轉而尋求電線桿上張貼或路上派發的、電視臺播放的小廣告,則極有可能會延誤治療,甚至導致嚴重后果。
許多風濕病需要“吃到死”
不僅是絕大多數風濕科疾病,還有眾多內科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某些內分泌疾病、許多腫瘤性疾病都需要長期用藥。這是由疾病的性質決定的。比如說“基因”這個詞,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其中許多風濕病就存在遺傳因素的參與,例如被充分證實的HLA-DR4就是與類風濕關節炎密切相關的基因之一。有些年輕患者也不要斷章取義,向醫生討教“基因治療”——目前沒有。
當然,隨著研究的深入,將來也許會有治愈的方法。
然而并不是“吃到死”
臨床常常見到風濕病患者,醫生開好藥,回去吃完以后不想再排隊掛號,只是繼續買專家開好的藥服用。并且堅持“長期服用”。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
某個外地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輕度間質性肺炎的老太太,從風濕科開了激素、來氟米特、甲氨蝶呤回去吃。囑咐患者1個月藥吃完了再來看。但老太太并沒有按時回來復診,只是吃完了去藥房買藥繼續吃。到第三個月時候,一場“感冒”后,咳嗽、咳痰、發熱。到后來,甚至出現了暈厥才來門診看。檢查才發現:肺部重度炎癥、患者嚴重貧血,幾乎命懸一線。
中國有本世界名著叫《易經》,全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處于變化的狀態。目前全世界的科學都受益于此書,包括電腦的二進制。而我們的用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病情的好轉,醫生會適當調整藥物的劑量或種類。而如果出現疾病的并發癥,也要根據情況及時調整藥物。
不必過于擔心藥物的副作用
我的親戚中就存在一些人,有點見識,網絡信息詞匯也比較豐富。和我聊的共同話題是“激素濫用”“抗生素濫用”等等,體現了中國人的健康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有些患者對“激素”是深惡痛絕,堅決抵制。
事實上,許多風濕病是需要使用激素來治療的,而醫生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調整激素劑量,大可不必擔心。即使是像系統性紅斑狼瘡之類需要較大劑量激素的時候,醫生也會權衡利弊。因為這些疾病可能會導致身體的殘疾、甚至影響人的壽命。而通過藥物干預,可以阻止疾病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因此并不必過于畏懼激素。當然,如果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要及時和醫生溝通。
“病急切勿亂投醫”
之前有個山東的患者,類風濕關節炎20多年了。四肢關節腫痛、嚴重變形,胃也不好?;颊呒彝ソ洕闆r也還是可以的,但是就是不愿意去看醫生。原來是看了當地電視臺播放的治療“風濕骨痛”的神奇藥物?;颊哔I了兩盒試試,效果果然神奇,關節很快就不痛了,但是停藥還會發作。于是患者覺得非常滿意,反復購買了多個“療程”。最終關節嚴重變形。我們把藥物拿去進行分析,發現內含已經淘汰不用的消炎止痛藥及較大劑量激素。
也有患者極度反對中醫,或者西醫。我覺得個人喜好,不好強求。個人認為中西醫應該有機結合。但有些患者就非常古怪,找中醫非得找從不知道哪里聽說的某某老中醫,老軍醫——其實中國中醫院校很多,研究也很豐富。正規的中醫院不去就診,非得找民間高手么?筆者不黑民間高手,可能確實存在,但我們遇到的概率太低,不要存有僥幸心理。